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维吾尔讲解员可以用维语向游客问好,然后向游客解释,这样可以提高游客对本景区的兴趣)欢迎来到阿巴克霍加麻扎景区,我是景区讲解员×××,大家可以叫我小×,能为大家讲解我感到非常荣幸,希望我能给大家带来快乐。首先将一些注意事项向大家汇报一下:1、进入陵园后请大家不要吸烟。2、景区除主墓室内不允许照相和摄像以外,其它地方可以照相。3、请携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谢谢大家的配合。为了让游客对本景区的印响更加深刻,在景区内开设了香妃扮相、香妃茶社、香妃果园等项目,在参观过程中我会提示大家的。
阿帕克霍加麻扎地处离市区5公里处的艾孜热特村,始建于1640年,是今新疆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伊斯兰教即圣人后裔的陵墓,整个陵园占地面积为72亩,墓主为喀什噶尔“霍加政权”、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相传墓中还葬有清朝皇帝的妃子——“香妃”,故当地群众又称之为“香妃墓”,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整个陵园由圣水池、门楼、高低礼拜寺、主墓室、讲经堂和加满清真寺等几部分组成。伫立在大家面前的这座庄严而华丽的建筑就是门楼,它始建于1812年,塔楼式的建筑属伊斯兰建筑风格。凡来喀什的游客都必游香妃墓景区,究竟是什么吸引了这么多中外游客呢,大家就带着这个疑问随我进入景区看一下吧。
首先我们将参观景区的主体建筑——主墓室,它是全疆最大的穹顶式建筑。整个建筑为长方形,建筑的四周各立一座半嵌在墙体内的砖砌圆柱,柱顶又各有一小“邦克楼”(即召唤礼拜的小楼)。这四楼一拱和上面铁柱高擎的五弯月牙造型和谐,使整个建筑物显得格外庄严峻拔。四周墙壁从上到下全都用深绿色琉璃砖贴了面,上面绘有彩色图饰与阿拉伯文警句。这些琉璃砖是300多年以前烧制的,遗憾的是现在这种砖的烧制工艺已经失传了,建筑外表脱落的部分也就无法用同样的砖进行修补了。这边是照相的最佳点,旁边成列了很多清朝服饰,都是乾隆与香妃的服饰,大家既可以穿上服饰当一把皇帝和香妃,也可以和现代香妃一起合影留念。
看完了建筑的外观,请各位跟我进来看一下里面是什么样的。这里是一个家族的墓室,埋葬着5代72人,现在保留下来的就只有这58座了,在这个墓群中,墓包高大的是男子的陵墓,细长小巧的是女子的陵墓,还有更为小巧的是因病夭折的小孩的陵墓。大家请看最后一排,带有绿花的是这个家族的第一代,玉素甫霍加的陵墓,他生前是一位有名的伊斯兰传教士,1640年去世后安葬于此。玉素甫霍加去世后由他的长子阿巴克霍加接替了父亲的传教事业,并实现了政教合一,成为当时的统治者,阿巴克霍加于1695年去世后也葬于此陵园中,因为在地位上超过了他的父亲,所以后来当地百姓将这座陵墓改名为“阿巴克霍加麻扎”。
霍加是伊斯兰教中对男子的尊称,麻扎是墓地的意思。上面戴有红花的是阿巴克霍加的陵墓。因为阿帕克霍加的原因,此墓不仅冠以他的名字而且被后人神化,也引起清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清高宗曾颁旨对该墓的管理做出规定:“可派人看守,禁止樵采污秽。其应行修葺分例,并著官为经理,以昭国家黔恤之仁。”(《清高宗实录》)1874年阿古柏也曾花费巨款扩建修缮该墓,使其达到今日规模,成为天山以南及中亚朝拜纪念 “圣人后裔”的重要“圣地”。
现在大家一定最想知道香妃的墓是哪一座吧?请看最后一排带有黄花的就是香妃的墓,香妃是这个家族的第五代,她是阿巴克霍加的重侄孙女,名叫依帕尔汗,为“香姑娘”的意思。因为从小体内带有沙枣花香,所以被称为依帕尔汗,即向姑娘的意思。据史料记载,1760年,香妃的哥哥和叔叔帮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有功,朝廷把他们召到京城封为辅国公,香妃作为家眷一同进京,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香妃在清宫生活了28年,于1788年病故于北京,根据当地明间传说,相传乾隆皇帝按照香妃生前遗愿派124人用墙角的这辆车轿,历时3年将她的遗体送回喀什安葬于此。在这个墓室里还葬有一位满族女子苏戴香,就是最前排的这座墓,她是乾隆皇帝赐给香妃的哥哥吐尔地公的妻子,就是她亲自将香妃遗体运回喀什,从此再也没有回京城,还改信了伊斯兰教,并且用自己的钱财为当地维吾尔人做了很多好事,很受当地人们的爱戴,1815年她去世后,也被葬入此墓室里。
维吾尔族墓室露出地面的这一部分是空的,遗体都是葬在离地面以下2-3米的位置,伊斯兰教讲究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里面没有任何陪葬物品,也就没有人盗墓,所以才会保存的如此完好。大家可以猜一猜维吾尔族的墓包为什么要修成这种形状呢?还是由我来告诉大家吧,从形状上来看,他是不是很像一个摇篮的形状呢,穆斯林们出生后躺在摇床里长大,所以死后也要躺在摇床里。穆斯林的葬礼讲究速葬,尸体不过夜,在下葬前先将死者净身,男子用白布裹三层,女子则裹五层,由阿訇念过经后送往墓地下葬,送葬的时候女子是不允许进入墓地的。
主墓室除了这些还有更值得一看的就属建筑风格了。它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主墓室底面横长35米,纵深29米,通高26米。整个建筑是用石膏和泥坯修建而成的,没有使用一根木头,大家一定不能相信如此高大的建筑没有采用一根木头,怎么能够伫立三百多年?首先请看墓室顶部,中央是一个半球形的圆拱,直径达17米。中间的大穹顶分别由下面四个尖形的拱支撑着,再由里面的三个小拱支撑着外面的四个拱,起到了分解压力的作用。这种建筑方式充分利用了几何学和力学原理。这边墙体的厚达5米,墙体中间有一条通道可以通向建筑顶部,还可以在墙壁里面转一圈出来,为了安全起见现在已不为游客开放了,只起到通风的作用。
接下来请各位跟我继续参观香妃陵园中最古老的建筑——讲经堂。
讲经堂始建于1633年,是最早阿巴克霍加家族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到目前为止,一次也没有维修过,现在已是危险建筑不为游客开放了,我们只能在外边看一下。
再往前我们将进入加满清真寺,“加满”是很多人聚集在一起的意思,因为同维语的“星期五”有些谐音,所以也叫星期五礼拜寺。加满清真寺始建于1873年,至今一次也没有维修过,它分为内、外两殿,内殿也是用泥坯和石膏修建的,主要是供穆斯林冬季做礼拜用的,外殿以木柱为主,主要是供穆斯林夏季做礼拜用的。但现在因为年久失修只使用外殿,居住在周围的伊斯兰教信徒们每个星期五的聚礼和节日礼拜都是在这里做的。我们可以看到它的外殿有62根木柱,每个木柱上雕刻的花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为这些木柱分别由当地62位木匠雕刻而成的。清真寺的设计非常科学,外殿有流水槽,内殿墙壁里也有雨道,不仅用来漏雨还起到通风的作用,由此可以看得出维吾尔族先人的聪敏与智慧。
接下来请大家参观陵园的最后一个景点——高低礼拜寺,与门楼相连的这座建筑就是高低礼拜寺,低礼拜寺低于地面1米多深,适合于冬季做礼拜,而高礼拜寺是在高台之上的,建于1927年,维吾尔建筑艺术集中体现在高礼拜寺,有木雕图案20多种,砖拼艺术10多种,顶棚上的彩绘大多以大自然的风景为主,因为伊斯兰教没有偶像崇拜,所以木梁上的画里是没有人像和动物画像的。哪位游客猜一下墙角成列的两件物品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位游客说对了,这个是用来为死者在下葬前净身用的,而这个是用来抬尸送葬的。穆斯林是不用棺材的,所以这两件东西是可以多次免费使用的。
各位来宾,景点的讲解就到此结束了,如果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非常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配合,期待能够再一次的为大家服务,祝你们旅途愉快,谢谢!再见!(维吾尔族的民族茶是经过民族茶师精心调配出来的,男人喝了可以强肾健体,女人喝了可以祛寒美容。大家可以选择在门楼前的香妃茶社坐一坐,品一品民族茶,也可以到香妃果园品尝水果及歌舞。)